欢迎访问河北武邑中学!今天是: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教师之家

教师之家

武中教育故事|为了学生,改变,但绝不缴械——郭智

发布时间:2024年04月11日 点击数: 字号:

为引导广大教师关注日常教育生活,唤起教师的职业激情和对教育的理性思考,有效增强办学凝聚力,展示我校教师的风采,我校于近日开展了“我的教育故事”征文活动。从今日起,我们将陆续刊登本次教育故事中的优秀作品。

 

作者简介

 

郭智,武邑中学语文教师,大学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。有丰富的高三语文教学经验,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,对待学生严慈相济,所带班级班风、学风优良。

 

为了学生,改变,但绝不缴械

 

在寻找菩提的路上,众生都是行者修行的助缘——有些人让其修布施,有些人让其修忍辱,有些人让其修制欲,有些人让其修嗔痴……因此,行者眼里的众生都有恩于自己。而我的教育修行之路上,赋予我前行勇气的,是我真诚的学生。

 

一、“老师, 您讲这些,对高考有用吗?”

 

记得刚入职时,作为实习语文老师,我满怀文学理想,想把从小喜欢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,带他们走入人类璀璨的精神世界。为此,我精心准备每一节语文课,我兴奋地进行着各种教学尝试,学生们也新鲜感满满,响应度也很高。

 

然而,一个家长的短信给我浇了一瓢冷水:“老师,您好,近来孩子回家特别喜欢跟我们分享您的语文课和班会课,但是期中考试,孩子的语文成绩不进反退。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,考个好大学太重要了。我们只关心怎么提分。”看着家长满怀担忧的留言,听着前辈苦口婆心的教导,我有些动摇。同样走过高考的我深知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,但仍然觉得只要学生们在过程中有思考、有收获,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。

 

最打击我是期中考试后学生的反映:认真整理笔记的人变少了。有学生在语文自习课上做数学作业,被我抓到后,问我:“老师,您讲这些,对高考有用吗?班主任跟我说,抓好成绩是第一位的。”质问之下,我竟一时语塞。我的语文课代表安慰我说:“老师,您讲的这些,或许对高考没有太大作用,但是对于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,甚至我们的一生都是有作用的。只是我们现在确实太忙了,有时顾不过来。”学生善意的安慰,让我回想起自已高中三年的生活,也更能设身处地地看到了他们的困境和教育的困境。

 

二、“老师,我感觉您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文学。”

 

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后,高考指标多、家长期待高、老师之间竞争激烈…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“卷”。考试成绩带来的压迫感在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就扑面而来。犹记得第一次月考后,年级召开的月考质量分析会议上,更是提及要从高一开始采用分包战术,督促学生一一落实老师的要求。

 

有了之前的悲惨教训后,我记住了当时主任对我的告诫:“要想不被掀下讲台,就要抓好成绩。”于是我收起实习期间的浪漫理想与活动创意,一心搞成绩……语文课上,讲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这一课时,我致力于让学生结合情节、结构、环境、人物、主旨等“小说五要素”展开分析,所有课堂内容都围绕考点、考题展开。这一次,我的班级的语文成绩也有一定的领先优势。我也开始慢慢站稳了讲台。

 

另有一个小插曲是,学生反馈说:“老师教过的题目我都会做,但是有些题目很新,我完全摸不着北。”在高考越来越由知识转向能力、强调创新性和选拔功能后,套路化、模板化的教学已经宣告破产,在高考的倒逼下,我又该如何应对?

 

三、“老师, 您就像是照进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光。”

 

迎来转机的是,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五年,我担任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。虽然有着不小的应试压力,但同时大部分学生也学习基础更好、学习能力更强、学习自律性更高。面对这样一帮孩子,作为老师的我会不由自主地被激活生命的热情与创造力。

 

他们的心灵也需要抱持。“00后”的孩子其实背负着巨大的感情负担,因为家中所有的关爱及资源都涌向孩子时,善良的孩子只能用成绩来报答,但是学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,遇到坎坷时他们就容易产生“我一无是处”、“我无以为报”的无助感。所以,我引导他们尝试剥除关系,看到自我,谛听内心的声音……

 

他们的思维品质也需要培养。很多人认为思维品质源自天赋,其实不然,思维习惯带来的收益远比天赋重要。学习是自带加速度的,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优秀的学习习惯带来的“固化"。

 

我开始从更高层面看到学习习惯(包括不限于预习、上课、做作业、打草稿、整理错题本、归纳本的习惯等)的伟力——因为你的概括能力再高,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;你第一遍的接受速度再快,也抵不上一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比行基;一遍的接受速度再快,也抵不上一个听课从不走神、扎扎实实做好归纳本的学生的意志力……这些思维品质的培养,都指向着格物致知的钻研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。

 

教他们的一年,我努力寻求着生存的空间、丰富着生命的光谱,为了自己,也为了学生。我和我的科任老师都像一群走钢丝的杂技演员,一手挑着情怀与理想,一手担着高考与现实……慢慢地竞也发展出灵活多元的自我。我们更像一伴老匠人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精心打磨着我们的作品。

 
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现在重新看待教书育人这份职业,会发现改造人、成全人,终究还是教育的终极关怀,抛开数据、指标的衡量,拉长人生的维度,花开即使不在此刻,但会在远方。遇见他们,让我活得更兼容、更开阔了。我慢慢学会适应成长的艰难,用温柔的坚持守候成长的蜕变。用自愈力自我弥合,用自燃性自我砥砺。仍然对世界充满好奇,仍然觉得自己还可以“草上飞”,不愿用所谓的“经验”故步自封,更不愿自居“前浪”,用油腻的话语教导后浪。为了学生,我绝不缴械。


分享到: